» 您尚未 登录   加入 | 社区服务 | 帮助 | 社区 | 无图版


落魄人论坛 -> 知识资料 -> 4句经典成语的出处
 XML   RSS 2.0   WAP 

--> 本页主题: 4句经典成语的出处 加为IE收藏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红色辣椒
4 级别:管理员
头衔:

性别: 保密

功勋:水龙王 11985篇
精华: 0
威望: 11987
财富: 119031 金币
贡献值: 0
在线: 1648(小时)
状态: 该用户目前不在线
注册时间:2013-05-29
最后登录:2016-09-20
查看作者资料 发送短消息 推荐此帖 引用回复这个帖子

4句经典成语的出处

红色辣椒 说:
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出自:·李耳《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大学》曰:“止于至善”是说人应该懂得如何努力而达到最理想的境地和懂得自已该处于什么位置是最好的。知足常乐,知前乐后,也是透析自我,定位自我,放松自我。才不至于好高骛远,迷失方向,碌碌无为,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弄得心力交瘁。
  知足是一种处事态度,常乐是一种幽幽释然的情怀。
  知足常乐,贵在调节。可以从纷纭世事中解放出来,独享个人妙趣融融的空间,对内发现自已内心的快乐因素,对外发现人间真爱与秀美自然,把烦恼与压力抛在九宵云外,感染自身及周围的人群。
对事,坦然面对,欣然接受;
对情,琴瑟各鸣,相濡以沫;
对物,能透过下里巴人的作品,品出阳春白雪的高雅。
  在忙于追求、拼搏而找不着北的时候,知足常乐,这种在平凡中渲染的人生底色所孕育的宁静与温馨,是一个避风的港口。体憩整理后,毅然前行,来源于自身平和的不竭动力。

  古人的“布衣桑饭,可乐终身”是一种知足常乐的典范。
  “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中蕴含着诸葛亮知足常乐的清高雅洁;

  “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中尽显陶渊明知足常乐的悠然;
知足常乐,是一种人性的本真,无论行至何方,所处何位,知足常乐永远都是情真意切的延续。
很多事情都是经历过了,才懂得它的弥足珍贵,最主要是遗落了那一份拥有时的心旷神怡!

  知足常乐,在烦躁与喧嚣中,会过滤一种压抑与深沉,沉淀一种默契与亲善,澄清一种本真与回归。“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人人都能知足常乐,世间便少一点横眉冷对,多一点笑脸相迎。



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四字,有一段有趣的来历:
  有一年,郑板桥到莱洲云峰山观摩郑公碑,夜晚借宿在山下一老儒家中,这老人称自己为糊涂老人,他谈吐高雅举止不凡,与人交谈起来十分融洽。老人的家中有一块特大的砚台,这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实为世间极品。老人请郑板桥先生为之留下墨宝,以便请人刻于砚台的背面,于是郑先生依糊涂为引,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同时还盖上了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这砚台有方桌一般大小,郑先生写过之后,还留有很大的一块空地,于是郑板桥先生请老人题写一段跋语,老人没加任何推辞,提笔写道:
  “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
写罢也盖了方印,印文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
  郑板桥看后,知道是遇到了一位情操高洁雅士,顿感自身的浅薄,其敬仰之心犹然而生,见砚台中还有空隙,便提笔补写道:
“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后人感慨这“难得糊涂”四字中富含的哲理,便以横联的挂与家中,作为每每处世的警言。

“难得糊涂”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其一:自我解嘲说。公元1751年,郑板桥在潍县“衙斋无事,四壁空空,周围寂寂,仿佛方外,心中不觉怅然。”他想,“一生碌碌,半世萧萧,人生难道就是如此?争名夺利,争胜好强,到头来又如何呢?看来还是糊涂一些好,万事都作糊涂观,无所谓失,无所谓得,心灵也就安宁了。”
  于是,他挥毫写下“难得糊涂”。因此它被称为“真乃绝顶聪明人吐露的无可奈何语,是面对喧嚣人生,炎凉世态内心并发出的愤激之词。”(《广陵奇才--郑板桥传》)
  其二:抗议之声说。公元1754年秋,郑板桥由山东范县调任潍县知县,上任之日正遇百年未见的旱灾。而钦差姚耀宗却不闻不问,反而向他求字画。郑板桥就以鬼画讽刺,钦差姚耀宗怒而撕画,郑板桥见百姓惨像,心力不支,非常忧郁。其妻相劝:既然皇上不问,钦差不理,你就装作糊涂嘛!郑板桥怒言:装糊涂,我装不来。你可知道,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变糊涂更难,难得糊涂。(《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抗议之声》)
  其三:心安理平说。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其堂弟为了祖传房屋的一段墙基,与邻居诉讼,要他函告兴化县相托,以便赢得官司。郑板桥看完信后,立即赋诗回书:“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稍后,他又写下“难得糊涂”,并在“难得糊涂”下加注‘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此处将“难得糊涂”比喻为就是聪明;难得做一次糊涂,心安理得,也可取得心态平衡。

“难得糊涂”是一种经历。只有饱经风霜、人生坎坷的人才能深得真谛。

“难得糊涂”是一种境界。心中有大目标的人,自然对枝节杂碎不屑一顾,只着眼大方向,为全局负责,能做中流砥柱。

“难得糊涂”是一种资格。名利淡泊、宁静致远的人物,他们内涵丰富、底蕴深厚,以平常之心、平静之心对待人生,泰然安详。

“难得糊涂”是一种智慧。在纷繁变幻的世道中,能看透事物,看破人性,能知人间风云变幻、处事轻重缓急、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

“难得糊涂”是一种气度。它能使人超凡脱俗、胸襟坦荡、气宇轩昂、洒脱不羁、包容万象。





吃亏是福

    洪江有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叫郑煊,是郑板桥的远亲。他早年经商来到洪江,没想到在五溪蛮地竟还有这么一座繁华的商城,这里青瓦灰墙,豪门深院,阁楼飞檐,井字排列的窨子屋在青石板铺成的街道旁形成七冲八巷九条街,一时兴起,郑煊把家迁来,并定居在洪江。
  有一次郑煊做木材生意.货运到外地,货价狂跌,即使卖掉,也是血本无归。郑煊痛苦至极,以为自己的末日到了。他将苦恼诉告郑板桥,郑板桥便送给郑煊这幅勉词。郑煊带着自己的商船回洪江,没想到在回洪江的路上,木材的价格突然涨起,郑煊意外发了财。回家后郑煊静静地思考着郑板桥给他的题词,并从中体会出人生哲理,于是将郑板桥的题词作为家训,刻在窨子屋的高墙壁上以示后人。
    原址位于塘冲1号陈荣信商行,现为国务院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洪江古商城古建筑群380多栋15万平方米都是国务院第六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历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的壁联。现已存入国家档案馆复制珍藏.
    题头写的是:“吃亏是福。”其内容写的是:“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利於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是矣。板桥郑燮题。”
    就从商而言,不可能永远成功和发财。满足于一时的发财则可能丢失更好的机会,会有意想不到的破财和损失;不要为一时的损失而诅丧,往往破财或亏损之时也会有意想不到的盈利和柳暗花明的时候。如果生意一时亏损,没关系,亏了自己,则利了对方,世上的钱不是一个人能赚得完的,人家赚了钱给你一个人情,自己也可以心安。有时吃亏也是一种福。就做人来说,一个人不能满足于现状,不能骄傲自满,满则溢。人要有一颗平常心,有时吃亏是福运的开始。
  由于郑板桥名声在外,在洪江,不仅文人墨客会在此大大感慨一番,洪江的商家和路经洪江的商人也会专程瞻仰郑扳桥的墨迹和反省词文中的寓意。久而久之,郑煊刻在窨子屋墙壁上的郑板桥“吃亏是福”,便成了洪江古商城的一道人文景观。
    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有句传世名言:“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老子还说“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淮南子·人间训》中讲了一个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世界是确实有因祸得福的事例存在,而且被道家学派据此演化成了“后发制人”之法。成为《孙子兵法》中最精彩的战略。

    吃亏,虽然意味着舍弃与牺牲,但也不失为一种胸怀、一种品质、一种风度。一个人如若不择手段地去得到钱财、追名逐利,就会总是费尽心思去算计别人,在其“热情”、“仗义”和“关切”的伪装背后,更多的是肆无忌惮地对别人的进攻与伤害!那么,即使他在这个世界上得到了许许多多,但同时也必将失去自己的尊严、友情甚至爱情和亲情。
    吃亏,无非是自己作点谦让,无非是自己作点牺牲,但这正是一种境界、一种度量、一种人格上的升华。在物质利益上不是锱铢必较而是宽宏大量,在名誉地位面前不是先声夺人而是先人后己,在人际交往中不是惟我独尊而是尊重他人,抬举他人。如此这般以吃亏为荣为乐,势必赢得人们的尊重和抬爱。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越是不肯吃亏的人,往往还会多吃亏,吃大亏。惟有不计较吃亏的人,才会真正有福。世界上没有白占的便宜,爱占便宜者迟早要付出代价。有的人见好处就捞,遇便宜就占,即使是蝇头小利,见之即心跳、眼红、手痒,志在必得。这种人每占一分便宜,便丢一分人格;每捞一分好处,便失一分尊严。天底下也不会有白吃的亏。吃亏失去的大多是暂时的。如果能够坦然处之,不去计较这些,在所谓的吃亏之后,得到的又是什么呢?得到了人们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培养了自己的宽厚与大度,还陶冶了自己高尚的情操和品德。这不分明都是福吗?任何一个有作为的人,都是在不断吃亏中成熟和成长起来的,并从而变得更加聪慧和睿智。倘若有谁一旦吃亏便愁肠百结,郁郁寡欢,甚至捶胸顿足,一蹶不振,受伤者只能是自己。






大智若愚


      出处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智者,愚之极至也。大愚者,智之其反也。外智而内愚,实愚也;外愚而内智,大智也。

  外智者,工于计巧,惯于矫饰,常好张扬,事事计较,精明干练,吃不得半点亏。内智者,外为糊涂之状,上善斤斤计较,事事算大不算小,达观,大度,不拘小节。智愚之别,实力内外之别,虚实之分。
  大智若愚的人,宁可懂装不懂,也不会不懂装懂。而悟性差一点的人,却喜欢不懂装懂,总觉得别人好糊弄。总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那就永远无法进步。反之,如果总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那就会活得很累,很辛苦!用低调平和的心态与人相处,用积极自信的态度处事。从来不向人自夸、抬高自己,做人原则是厚积薄发,有着海纳百川的境界和强者求己的心态,从来没有太多的抱怨,对于很多事情要求不高,只求自己能够不断得到积累。从基础下手,多下功夫,做事凭实力依大道而行,不到万不得已不超捷径,而手段有没有则无所谓。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不能太较真,太精明了。做人太算计了,给自己弄得太干净,反而会事与愿违。
  在生活中不处处显示自己的聪明,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虚心借用众人之智为己智,博采众家之长,不断学习。而且懂得与人为善,对人宽容,对己自省,聚凡人的众智胜于天才!




※ ※ ※ 本文为 红色辣椒 与 落魄人论坛 共同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 ※ ※


[楼 主] | Posted: 2013-11-18 14:16 顶端

落魄人论坛 -> 知识资料




沪ICP备13021411号-2
Powered by Hoothin and phpwind Code © 2002-9999

苏公网安备 32048202041629号

Total 0.014408(s) query 4, Time now is:05-05 19:20, Gzip enabled

You can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