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古代学校为何叫“痒”?
|
|
|
|
红色辣椒 说: 古代学校为何叫“痒”?
[attachment=7077]
中国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学校。那时学校的名字叫“痒”。高一级的大学叫“上痒”,低一级的小学叫“下痒”。 [attachment=7078]
金文
[attachment=7079]
小篆 庠为培养教化之所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庠"读作xiáng,对"庠"字的解释是:古代的学校。庠序,指古代乡学,泛指学校。庠生,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的生员的别称。在《辞海》中,"庠"同样被解释为古代的学校,《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说文·广部》中也有:"庠,礼官养老,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尽管前者所述"周曰庠",后者说的是"殷曰庠",但不难看出,古人将学校称为"庠",是取其"教养教导"、"培养教化"之意。 从"庠"字本身来看,"庠"为形声字。从广,羊声。"广"的本义为宽大的房屋。"羊"为"善"省,表示美好、完善之意。"广""羊"为"庠",可会意为专门用于教化人从善、向善、识礼,从而使得人品更加完善的地方,亦即学校。 "庠"有上庠下庠之分 "庠"作为古代学校的名称,古籍中不仅有很多记载,而且各有解读。如《礼记》:"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郑玄注:"上庠,右学,大学也,在西郊。下庠,左学,小学也,在国中王宫之东。"《礼记·乡饮酒义》:"主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明代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五:"庠为乡学,有堂有室;序为州学,有堂无室。""庠老"、"庠生"、"游庠"等都是因"庠"而衍生出的对人的称谓。其中"庠老"是古代对地方学官的敬称,"庠生"是对明清时期府、州、县学的生员的称谓。古时以府学为郡庠,县学为邑学。元代柯丹邱《荆钗记·会讲》:"家无囊橐,忝列庠生之数。"清代刘大櫆《吴君墓志铭》:"子一人,定,邑庠生。"清代蒲松龄《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这里的"邑庠"即县学。"游庠"则是指明清时期,儒生经考试取入府、州、县学的生员。如明代凌蒙初的《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总丱之时,三人一同游庠。"清代黄蛟起《西神丛语·许世卿》:"馆於嘉禾项氏,其子已游庠,督责之甚严。"清代毛祥麟《对山馀墨·群芳榜》:"有沉濬者,幼孤,母甚姑息。既游庠,益听其以厚赀出入,乃愈放荡。"清代陈其元《庸闲斋笔记》:"此人既游庠食饩,当令人勉之务正。" 到了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把学校又分成了四个等级,按级别叫做:“学”、“东序”、“西序”、“校”。 到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066年)时,又把这四种学校的名字给为:“学”、“右学”、“左学”、“序”。
后来的朝代还有在王府里设立的学校,叫“辟雍”、“成均”等。 到汉代(公元206年——公元23年),最高一级的学校称做“太学”,下面分别称做“东学”“西学”“南学”“北学”。再后来把“太学”改为“国子学”,“国子寺”,“国子监”。汉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个比较昌盛的时期。汉代的学校分为官学与私学两种。其中私学的书馆,亦称蒙学,系私塾性质,相当于小学程度。 到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国子监”已经不是学校的性质了,成为国家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而这时候一般的学校称为“书院”、“书堂”、“私塾”等。 "学校"一词始于民国 据考证,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学校。最早的学校就叫"庠".高一级的大学叫"上庠",低一级的小学叫"下庠".夏朝,学校已有四个等级,分别称作"学"、"东序"、"西序"、"校".商朝时,这四种学校的名字又演变为"学"、"右学"、"左学"、"序".此后的朝代还有在王府里设立的学校,叫"辟雍"、"成均"等。西汉时期,学校划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种,中央设太学,地方上置学宫。唐代办学达到古代鼎盛时期,学校分类更细,明清时期的学校基本承袭隋唐,但由于科举制的发展,学校成为科举制的附庸。清末,开始兴办近代教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首次将学校称为学堂。辛亥革命后,民国教育部公布新的学制,"学堂"一律改称"学校",并一直沿用至今。
转 |
|
|
 |
|
|
※ ※ ※ 本文为 红色辣椒 与 落魄人论坛 共同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 ※ ※
|
[楼 主]
|
Posted: 2013-11-27 14:3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