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像试衣服一样去读书
|
|
|
|
红色辣椒 说: 果壳网CEO 姬十三 果 壳网MOOC学院 玛雅蓝 我们为什么要读文学?经典文学的价值在哪里? 如果你向高中时代的我提出这个问题,我可能会洋洋洒洒写下一篇应试作文,内容不外乎"什么书让我懂得了什么道理"。而如今,你再问我这个问题,我可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不过,如果非要我给出一个答案,我会诚恳地说:因为它好看。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好看文学的非小说莫属,读一本好的小说就像经历一场勾人心魄的时空旅行。不过,研究文学的学者怎样读书?他们能否从中读出不一样的信息?布朗大学的新课《虚构关系》正好满足了我的好奇心,这门课将解读十部经典文学作品,那么就把它当成一场读书会吧。 课程一开篇就提了那个经典问题:为什么要读文学?你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的确,文科的就业前景远远不如理工科和商科,这点在世界各地都一样。那么,那些支付了昂贵的学费进入布朗大学的学生们为什么要选择文科?至于在电脑前观看这门MOOC课程的学习者,虽然不花一分钱就能看到视频,但也可以用这时间好好休息,或者学点对工作有帮助的编程课、财务课,你们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门课程? 承认吧,你们想要经历不一样的生活。人的自我认知是建立在个人经历之上的,而读书,尤其是读小说,相当于经历别人的生命,丰富自己的阅历。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只不过是因为我们结合自身的经历,对文学作品进行了独一无二的诠释。记忆移植,时空旅行,这些原本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终极科技,原来已经在你我读书的时候实现了。 教授随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像试衣服一样读文学。不同的衣服可以展示出你的不同的形象,而同一件衣服在不同的人身上也会有不一样的效果。而且,你可以试着读一本书,看能不能读得下去,但没有人说试着学点数学、学点生物或学点计算机。科学是精益求精的,科学研究是可重复的,但读书可以是一件非常个人化、非常随意的事情。 教授满头银发,精神矍铄,有一种典型的学者风范。他说话爱用排比句,爱引经据典,一个个精彩的观点和典故信手拈来。第一周不过是课程的开篇,接下来会进入课程的正题:阅读课程指定的10本经典小说,分析其中人物与世界、与他人的关系。 老实说,这十本书中除了《简爱》、《变形记》和《到灯塔去》,其他的作品都比较生僻。不过,也许这些作品能帮我们跳出传统的思路,对文学产生不一样的见解。就像真正搞音乐的人不会只听流行曲,不会只听自己喜欢的音乐,真正爱文学的人也一定不会满足于阅读那些“流行经典”的。 博尔赫斯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徜徉书架之中,仿佛与古今中外的众多伟大思想为伴,然而你却只能在其中照见自己的不同的影子,却无法窥见对方的真面目。这样想想,竟有一种宏大的孤独感。
转 |
|
|
 |
|
|
※ ※ ※ 本文为 红色辣椒 与 落魄人论坛 共同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 ※ ※
|
[楼 主]
|
Posted: 2014-11-20 16:44 |
| |